央行宣布年内第四次降息 百万房贷每月再减155元|降息
《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》,李守奎、王永昌 著,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2月版。
文章標題中的“謎”或“解謎”,常常是一個為了吸引人注意的噱頭,我在這裏也要說“謎”,但並不是別有用心,刻意造作。這個謎是由著名學者饒宗頤老先生提出來的,它是什麽?
古老的、自源的表意係統的文字,持續使用到今天的隻有漢字,這是世界文明史、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謎。
為什麽會形成這個謎?大家各有各的說法。我們從文字與文明之間的關聯說起。文明與野蠻,這是我們日常口語裏經常使用的兩個詞語,但在社會學與人類學中,這是兩個術語。文明與野蠻的分界線在哪裏?文字是顯性標誌。有了文字,其他標準不用考慮,就可以確定其已經進入到了文明社會。
沒有文字,即便你有很多的城池、禮儀性的建築、金屬製品,等等,你是不是進入了文明社會,別人還會有不同的看法。所以說文字在我們的社會發展史上非常重要。
紀錄片《漢字五千年》(2013)海報。
在公元前漫長的時間裏有哪些文字?
我們追溯曆史,經常說到“四大文明古國”。為什麽叫四大文明古國?第一是古,第二是他們最早進入了文明社會。這些古國都有古典文字,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自己獨立創造的文字,這都有確切的證據。
所謂確切的證據,就是考古可以證明,從距今5000多年前開始,更準確一點說是距今5500年的時候開始,世界各地開始陸續出現文字。放眼世界,在公元前漫長的時間裏有哪些文字?
最早的是西亞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,北非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聖書文字,東亞黃河流域的漢字。這三種文字都非常古老,都是自源的,是公認的三大古典文字。另外,還有南亞印度河穀的哈拉帕文字,地中海克裏特文字和美洲的瑪雅文字,這些也都是古典文字。有學者做過一個字形表,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,現在可以看一下。
幾種古典文字的比較,引自董琨:《中國漢字源流》,商務印書館,1998年,第17頁(《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》內頁插圖)
也就是說,在人類社會早期,古典文字陸續出現,有了文字當然就進入了文明社會。
那所說的漢字之謎的謎在哪裏?
第一個謎,漢字是什麽時候產生的?什麽時候成熟的?
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,這不是一個小問題,也不隻是漢字的問題,而是我們是否進入了文明社會的問題。這個問題今天探索的人很多,限於材料,多屬推測,無法證實。這個謎我們要暫時放一放,等到材料豐富了再去探索,再去證明。
第二個謎,世界其他地方自源的古典文字全部消失了,為什麽隻有漢字還在使用?漢字是唯一持續使用至今的古典文字係統,這是世界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現象。其他古典文字都消失了,被表音文字取代,我們的漢字為什麽能夠獨立存在?比如說蘇美爾文字使用了3500年,公元前後消失了;古埃及文字也使用了4000年,到了公元600年的時候也消失了;出現比較晚的瑪雅文字,大約使用了1600年,它消失得更快。總之,除了漢字,其他表意字都消失了。
就漢字來說,到今天我們已經至少使用了3300多年,而且還在持續地使用著。
古典文字使用時間表。(《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》內頁插圖)
現代語言學的鼻祖索緒爾就把世界文字分為兩大類型,一個是表意文字,一個是表音文字。我們大致還得區分什麽是表意文字體係,什麽是表音文字體係。看下麵這個表:
“黑”與“赤”的不同文字(《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》內頁插圖)
上表舉了兩個表示顏色的字:“黑”與“赤”。現代漢字的“黑”,大概我們看不出什麽了。如果把它追溯到甲骨文時代,就可以看出,這個“黑”字,下麵是一個人伸胳膊伸腿,上麵是一顆腦袋,腦袋上麵還有小點兒。這個字表達的是什麽意思呢?據學者的研究,這個字很有可能就是表達墨刑的。什麽是“墨刑”呢?就是在人的頭上刺青染黑。果真如此,就可以證明商代就有墨刑了。在古代,“黑”與“墨”本來就是一個字,所以說它是通過字形與這個意義發生這種聯係。
什麽是表音文字?比如說日文。日文有50音圖,日文中這兩個字母記錄了什麽?隻記錄了“黑”這個字的讀音。
至於英文的“black”,大家就更熟悉了。羅馬字母中每個字母都是表音的,組合在一起,可以表達這個詞的讀音和意義,那些字母都代表著一個讀音,和意義沒有直接的關係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區別。古典文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,都是屬於表意文字體係。這個體係裏的文字不單隻有像剛才說的“黑”那樣的表意字,還有借助於表意字去表音的。這就是所謂的假借字,假借字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種表音字。另外還有記號字、半表意半表音的形聲字,等等。
從構成上來說,表意文字體係比表音文字體係要複雜得多,這是一大特點。
表意文字是一種落後的文字嗎?
表意文字的數量很大,非常多。不要說古代了,就是現在我們使用的漢字,常用漢字是3500個,通用漢字是8105個。為什麽呢?因為表意字是記錄詞語的,沒有足夠的量,就不能夠準確地記錄語言。之所以把楔形文字、古埃及文字、古漢字、瑪雅文字等都稱之為古典文字,就是因為他們最早都屬於表意文字體係。
表音文字就單純多了,就是為了表音,其數量非常有限,全世界各地表音文字的字母基本上都是在幾十個範圍之內。比如現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的拉丁字母是26個。全世界自源的古老的表意字,除了漢字,全部都消失了,唯獨漢字巋然獨存,為什麽?這是個謎。西方學者從自身的立場出發,得出的觀點是,表意字是一種落後的文字,表音字是先進的文字,文字是進化的,都會從表意字進化到表音字。
如此說來,漢字似乎就是落後的文字。19世紀末,中國積弱成疾,落後挨打,那些仁人誌士們探索著落後挨打的原因,尋求著救國救民的道路。隨著西學東漸,西方的學術思想對認識漢字的影響愈發深刻。中國貧窮、積弱、落後、挨打的原因是什麽呢?一部分人把原因歸結到漢字的頭上。落後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教育差,民智未開,那麽為什麽文化教育差呢?是因為我們的漢字太難,漢字是少數有閑錢的貴族才能掌握的,勞苦大眾是掌握不了的。那怎麽辦?大家自然就想到了漢字既然繁難,既然有問題,既然是落後的,漢字就需要改革。
這種思潮從清朝末年就開始出現,到了“五四”時期愈演愈烈。
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魯迅先生,他在1936年提出一個聳人聽聞的論斷,就是“漢字不滅,中國必亡”,把漢字的存廢和我們中國的存與亡直接聯係起來。果真如此的話,漢字使用至今就不是謎了,那就是中國人愚昧,中國人保守,中國人落後,那就隻能去改革漢字,追趕世界的腳步。
果真是如此嗎?20世紀初,一部分人大罵漢字落後的同時,還有另外一種觀點——漢字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理由,章太炎、錢穆、饒宗頤等學者對此都有闡述。所謂的“漢字之謎”,就是不同意當時那些主流觀點,還得尋求新的理解。漢字不僅僅是記錄語言的,而且具有超語言功能,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,在民族融合與統一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。漢字不能改,一旦改成拚音文字,後果嚴重,這個謎需要我們立足中國的社會、文化、語言中去深入解讀。
漢字具有哪些超語言功能?
西方學者立足於自身表音文字這個特征,得出“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”這麽一個結論。比如索緒爾就明確說:“語言和文字是兩種不同的係統,後者唯一的存在理由就在於表現前者。”
文字的價值就隻是記錄語言,表音文字確實就是這樣。平心而論,表音文字的一些優點很明顯,一個是對語言分析得更加細致、更加精確,再一個就是表音文字體係也更加簡單,前文我們說過,表音文字的字符都是幾十個。從記錄語言的角度,表音文字精確而簡單。如果我們認為文字就是單純的記錄語言的工具,當然是越簡單越好。表意文字係統複雜,書寫繁難,確實是事實,我們也都得承認。
漢字是表意文字體係的代表,不直接記錄語音,記錄的是詞或詞素,字形必然繁多,這也是事實。但另一方麵,漢字正因為不直接記錄語音,所以它具有了表音文字完全沒有的其他功能,最突出的就是漢字具有的超語言功能。這個事實越來越被大家清晰地認識到。
漢字具有哪些超語言功能呢?首先,非常重要的就是漢字記錄語言的特點。它不是直接記錄語音的,它在不同的方言區裏邊,甚至在不同的語言裏邊,語音可以換讀。這個怎麽講?語言是聽覺的語音與意義的結合,文字是視覺的形體與語言的結合。文字記錄語言的方式主要有兩種:表音和表意。
表音文字直接記錄語音,語音再記錄語言。比如我們說出租車,日文“タクシー”就來源於英文“taxi”,不論是“タクシー”還是“taxi”,這些字母都是表示讀音的。那麽也就是說,它是字母記錄語音,語音再和意義發生聯係,它們唯一的價值就是記錄語音,那麽語音改變了,文字和語言也就失聯了。
你再想一想,表音字還有什麽價值?想不出這些文字的其他價值。而表意字與此大不相同,表意文字是通過記錄意義記錄語言。我們上一講講過“黑”字,畫一個腦袋挺大的人,腦袋上塗上黑,是墨刑,墨刑是黑色的,然後就和黑色聯係起來。
我們再舉一個例子,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電視劇裏邊的抗戰片,常常說到日寇,“日”是日本,“寇”肯定是某一類壞人,是什麽樣的壞人呢?從字形上就能看出一些古人的理解。“寇”字出現得很早,下麵是西周金文中的例子:
西周金文中的“寇”字(《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》內頁插圖)
上麵寶蓋兒是房子,房子裏左側是一個人,上麵頂著一顆腦袋,右側是一個人手裏拿著一根棒子,棒子衝著人腦袋。大家可以想一想,這會是什麽呢?這不就是強盜進了家,拿著棒子要對人侵淩嗎?這個“寇”字表達的就是壞人侵入人家施暴,如此你就知道為什麽把強盜、侵略者叫“寇”了。
“寇”字由各部分構成一幅整體的“圖畫”表達這個意象。這個意象記錄了一個詞,這個詞的讀音是“kou”,意義是侵犯劫掠。這個字不是直接和讀音發生聯係,而是和意義發生聯係。這點道理並不深奧,我反複強調,是因為這個特點很重要。
正是因為這樣,所以漢字就具有了這個特點:讀音改變了,意義不變。我們舉個例子,比如說山川的“川”,從上古到中古到現在,不同時代裏邊,它的讀音肯定是不一樣的。但不論你怎麽讀,山川的“川”,都是表示江河,意思從古到今沒有變。
再一個是在地域上,山川的“川”在不同的地方可以有不同的讀音:同是在北方,北京話讀chu䁮;我的方言區是晉方言,晉方言讀ts갵㦯你如果會粵語的話,就會讀出另外一個讀音;甚至還可以漂洋過海,到了日本,日本也寫這個“川”字,完全用日語去讀,但還是同一個漢字。不同的時代可以讀不同的音,不同的地域可以讀不同的音,不同的國家可以讀不同的音,語音係統改變了,文字與意義之間的關係還是不變的。
山川的“川”在不同的時代,不同的地方可以有不同的讀音(《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》內頁插圖)
漢字記錄語言,是簡單地記錄嗎?不是,這時候的漢字就具有了超語言功能。離開原來的讀音,變成另外的讀音,還可以表達相同的意義。你知道這個特點對我們中華文化、對我們中華民族有多麽重要?這個問題先留給你思考,後麵我們再一起討論。
除記錄語言外,漢字還記錄什麽?
上麵說的是漢字記錄語言的問題,下麵要說的不單純是記錄語言的問題。漢字還記錄什麽?還有什麽功能呢?漢字是曆史文化的符號,除了記錄語言,很多漢字自身就可以表達那個時代的曆史文化,表音字裏所有的字母都不具有這樣的功能。
比如說“男”“女”兩個字。
甲骨文裏“男”“女”兩個字(《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》內頁插圖)
甲骨文裏“男”字一麵是田,一麵是工具,“力”在甲骨文中就是一種農具,農具和田地結合在一起,那是“男”。那“女”字是怎麽寫的呢?是抱著膀子、弓著腰跪在那裏的一個人。你想一想,文字為什麽這樣區別“男”與“女”呢?我們難道讀不出那個農耕時代的男女分工嗎?男耕女織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基礎,裏邊雖然沒有表達出“女織”來,但是最起碼讓我們知道男人的社會分工——去田裏幹活。
你再想一想,假如是遊牧民族要造一個“男”的表意字,他會這麽寫嗎?肯定不會,倒可能是彎弓射大雕。
再說“女”字,為什麽是這種形象呢?文字表現出一種柔順的樣子。
從這裏邊我們就可以看出甲骨文時代女性的社會地位,以及那個時代對女性的價值判斷。這個以後我們再去詳細說。
我們再舉個例子,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有一種“刖刑”,就是砍掉了人的腳。古代的“腳”和我們今天的概念也不完全一樣。這個腳有多大?砍到哪裏?怎麽砍?用什麽砍?我們並不知道,詞典上說隻是“砍掉腳或腳趾”。甲骨文出現了,我們從甲骨文裏邊找到了這個“刖”字,非常有意思。
甲骨文裏的“刖”字(《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》內頁插圖)
甲骨文這一組字繁簡不同,但是同一個字。你看那個所謂的“大”,就是抻胳膊抻腿的人,一條腿立著,另一條腿比另一邊要短,而且腳也沒了。在斷腿的位置有一隻手拿著一個帶齒的東西,帶齒的東西是什麽?是鋸子。幹什麽呢?把那條腿鋸掉,這就是商代的“刖刑”。
從這裏我們知道了“刖刑”的操作不是拿個刀,咣一下把人腿砍斷,而是用鋸子把它鋸斷,也不是把一隻腳鋸下來,而是把腳連下肢一起鋸掉。讀過古書的人都知道,齊國曾實行過酷烈的刑法,導致“屨賤踴貴”,屨就是鞋子,踴就是假肢。腿被鋸掉了,鞋子沒用了,而假肢貴起來了,就是這種刑法導致的一種後果。這個象形的“刖”,讓我們解讀出哪些文化呢?假如我們沒有見到過商代的金屬鋸子,那商代是不是就沒有鋸子?
即便考古上沒有發掘出來,文獻裏邊沒有記載,但通過這個字形就可以確定商代一定是有金屬鋸子的。這是我們漢字的超語言功能。
漢字的超語言功能,還在於文學的表達。這段時間,我們的古典詩詞非常“熱”,大家都非常喜歡。古典詩詞有各種美,“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”,美在哪?美在意境。
還美在哪?我們說語言是線性的,說完大漠再說孤煙,一個詞接著一個詞線性排列。古典詩詞恰恰不隻是一個線性的排列,還有立體的對仗。
方塊漢字形成視覺形象的奇特效果,我們能直觀看到,如大漠對長河、孤煙對落日、直對圓。而這種音樂美、節奏美,這種非線性結構,難道和我們文字沒有關係嗎?為什麽英文翻譯我們的唐詩,就翻譯不出這種味道來?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一種文字,絕對達不到這種效果。所以饒宗頤說:“漢字隻是部分記音,文字不作言語化,反而結合書畫藝術與文學的形文、聲文的高度美化,造成漢字這一大樹,枝葉葰茂,風華獨絕,……”
漢字的超語言功能,還體現在形體美與藝術性。你想一想,全世界文字那麽多,什麽文字發展成了一門藝術?成為一個學科?唯有漢字。文字作為藝術、作為書法欣賞是大家熟知的。
再想一想,我們生活裏很多地方,文字成為蘊含豐富文化的標識或裝飾,像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徽,中間有三個人,那合在一起是一個字——眾。
有文化的人從這裏邊品味到很多,沒文化的人,就隻能視而不見了。
漢字的超語言功能還在於它不間斷地記錄我們悠久的曆史。
任何文字都可以記錄曆史,漢字有什麽特別的呢?我說的是不間斷地記錄我們悠久的曆史。正是因為漢字表意字的這個係統,從古到今沒有發生變化,所以說3000多年前的文字,到今天你不用專業學習都能夠認出幾個來。我們3000多年的曆史都是用文字記錄下來的,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。漢字還有什麽超語言功能?我們說最後一個,也是最大的功能——民族認同的符號。
我們一說到民族,大家都會想到它應該有共同的語言,應該有共同的地域,應該有很多共同點,但語言一般來說是必備的。我們想一想漢語方言分歧之大,大到我們彼此完全聽不懂,從語言上很難認同我們都是一夥的。雖然我們聽不懂,但當寫出漢字來,大家都懂。漢字,讓我們有一種心理上的彼此認同。這是漢字超語言功能裏邊最大的一個功能——中國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基礎。
“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,3000多年來,漢字結構沒有變,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。”這是國家層麵對漢字的重新定位。
本文選自《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》,較原文有刪節修改,小標題為編者所加,非原文所有。文中所用插圖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該書。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。
原文作者/ 李守奎 王永昌
摘編/安也
編輯/ 何安安
校對/趙琳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最新留言